当前位置:

历史文化

增城正果畲族村民俗文化

发布时间: 2017-10-12 11:41
来源: 字体大小:

  

  一、岁时习俗

  入年界 农历12月24日开始入年界,家家大扫除。扫房顶、扫屋,洗被席、床板、桌凳等,与汉族客家、本地(粤方言人口)是相同的,但没有灶君上天的仪式。

  年三十 家家贴对联、贴门神公、灶头墙上贴“大吉”二字,宰鸡宰鹅,买猪肉,煮熟,切成碎块(这与汉族明显不同),配以津丝付竹,拜租宗。解放前到祠堂拜,现在是在家里饭桌上拜(他们只说拜祖宗,不说拜神),同时在房门口、家门口,并到祖公堂、盘古王、土地伯公等处烧香。当晚全家吃团年饭。有鸡、鹅、猪肉、鱿鱼、津丝、芹菜、葱蒜等,不限定几个菜。但不吃鸭,祭祖也从不用鸭(认为鸭是扁嘴,不吉利)。当晚大人小孩都用石菖蒲煮水洗澡,穿新衣服。村里有锣鼓(土改后遗失了),青年人敲锣打鼓,家家放鞭炮(他们叫“搏苍”)。过去因为穷,从不给小孩封红包;现在生活改善,特别是80年代后,日子越来越好,年年给小孩封红包。整晚开灯到天亮(过去点油灯,80年代后用电灯)。

  年初一 天亮起床放鞭炮。整天斋戒,不吃荤,不杀生。祭祖用津丝、付竹、大吉、糍、饼等,还可用咸鱼、鱿鱼。这一天,有拜祖宗、看祖图、拜盘古王、烧砘等活动,都很隆重。过去拜祖宗还有一定的仪式,先由一位尊长穿着长衫,在祖公堂吹笛,笛声清亮悠扬。听见笛音,盘雷来三姓男丁便带上各自集体准备好的供品到祖公堂拜祖宗,还带上席子以便跪拜,拜三拜。负责保管祖图的尊长把祖图拿到祖公堂,摊开,让全村老小瞻仰。拜完祖公和瞻仰祖图后,男丁还要出门拜盘古王,随后有烧砘的活动。烧砘是老年人津津乐道的大型活动,全村出动,围在盘古王前面的空地里,男丁在最前面,女人在后面。“砘”是用一个竹筒做的,用鞭炮引子固定三个铜钱,放在竹筒里,四周塞满火粉,舂压结实之后,点燃引子,使燃烧发热膨胀,“砰”地把铜钱冲往高处,掉在谁的面前,谁就是“横财到手”,有时掉在两人中间,就用尺子量一量,看离谁最近。幸运者,点燃三支香,到盘古王的香炉里取红包。第二年年初一,就由幸运者筹办当年的烧砘活动。年三十晚就要把砘舂好,年初一烧砘前,把红包放在盘古王的香炉里。这个红包是年年升值的。“横财到手”是运气好的象征,全家都看成是大好事,兴高采烈。来光明老人回忆起十六岁那年“横财到手”的情景,依然兴奋不已。那年是他父亲帮舂砘并准备红包的。烧砘的活动,一直持续到文革开始才停止,老年人仍十分向往,有人希望能恢复。拜祖公、看祖图的活动,文革后恢复,年年如此。

  年初二 一般只在家门口、祖公堂、盘古王、土地伯公等处烧香,没有拜祭活动。新媳妇与新郎到娘家探亲。年轻人结伴上山打猎。

  年初三 不探亲,不串门,但可以打猎。

  年初四 可以打猎。新结婚的男女到娘家探亲的,新郎必须在这一天回家,以便为初五开年做准备。新娘继续留到年初十。

  年初五 开年,在家里拜祖宗,并在家门口、盘古、伯公等处烧香,宴请亲朋。这天是整个春节活动的高潮,全村熙熙攘攘,热热闹闹。有人说跟本地人“做棚”差不多。所有亲戚朋友都在这一天来探亲。除了姻亲姑表姨表之外,现在还多了同学同事朋友等,每家都有好几围枱(筵席),摆不下的,轮流吃饭。校长盘章有家,近几年的亲朋有十围枱以上。

  年初六 打猎、闲聊。

  年初七 打猎、闲聊,没有“人日”的概念。

  年初八、九 节日气氛逐渐淡下来了。

  年初十 不再探亲,但可以打猎。到外家探亲的新娘,在这一天由外家送回家,有鸡、米饼、圆笼糍、糯米糍等作为礼物。

  正月十五 没有吊灯活动。

  正月二十 天穿日,又是“禁日”。要煎水浸糍,封住门神公的嘴巴,叫“补天穿”。“禁日”,祖传不能在这一天用刀斧,否则会惹来大风雨。传说有人这一天在厅吓斗木,结果就惹来暴风雨,把瓦面掀掉了。因此,谁都不敢冒犯。

  年二十一 开始耕种,犁田、耙田、作陂、赶田水、浸秧谷,由于土地贫瘠,每块水田要犁耙好几次,农活是很累的。

  二月 无活动,不在这个月拜山。

  三月清明 做艾糍,劏鸡加菜,烧香。

  四月八 没有节日概念,没有吃芝麻糊的习惯。

  五月节 裹粽,加菜,也有人拜祖宗。

  七月七日 太阳出来之前,妇女出门挑七月七水,用缸装起来备用。据说,七月七水几年都不会生虫,把山上长的飘麻(客家人称青藤仔,本地人称九干菜)采摘下来剁烂,用七月七水搅拌混和,去渣喝水可以治感冒发热。另外在这一天,用七月七水浸米,直到霜降,捞起来洗成粉,晒干,也可用于治喉痛等热病。这与汉族无别,但他们没有拜七姐的活动,没有七姐的概念。

  七月十四 没有“鬼节”的概念,但却是一个大节日,就是拜盘古王。祭拜有“见生”的习俗,要在盘古王面前劏猪,因此,理事人要事先在村里定购生猪,讲好价钱。相传卖主不能反悔“违约”,否则,那头猪就会死掉。传说曾有某人反悔,结果猪真的死掉了。所以也没有人反悔的。七月十四这一天,头等大事是先劏猪,把猪头、猪脚、猪尾巴砍下来,煮熟,用托盘装好,由老人领着去拜盘古,男丁排好队,轮流前往烧香,拜完之后,即在盘古王前面的树下架起大锅,把猪肉煮熟,共同进食。有时候也劏牛,但劏牛只是作肉食,不用于祭拜。劏牛时,看的人要双手交叉放在背后,表示与己无关。老年人一般不吃牛肉。拜盘古的活动,只男丁参加,女人不参加。大家不带碗筷,就地取材,用竹枝树枝作筷子,光吃肉,没有饭菜。

  八月十五 没有在门口拜月光的活动。只用月饼、苹果、雪梨在家里拜祖宗,加菜,吃月饼。提前买月饼送礼。

  九月拜山 一般在九月初,到坟地整草,用猪肉、鸡、苹果祭拜先人。男人拜,女人不参加,出嫁女也不回来。近年来也有女人拜山的。

  十月初一 “禁青”,不能带青色的东西回家,必须提前一天准备好初一的青菜,也不上山割草。相传带青的东西回家就会引蛇入屋。这一条,家庭主妇特别小心。盘章有校长的妻子是汉族妇女,但入乡随俗,严格遵守。有一年十月初一前,摘了很多青菜回家,丈夫问她:“摘那么多青菜干什么?”她说:“你不知道么?明天是禁青日。”叫她不必太相信,她就说:“你没听说,某某嫂有一年拿了青菜回家,就在家里看见青竹蛇么?”

  十一月冬至 做萝卜糍在家里拜祖宗。有“冬大过年”的说法,妇女在这一天不探亲。

  二、婚嫁习俗

  婚圈 在旧社会不与汉族通婚。宣统《增城县志》摘录旧志(以下简称《宣统志》)所载:“苏罗——有三猺村,分盘、蓝、雷、钟、荀五姓,自相婚姻,土人与邻者亦不与通”,可见自古不与汉族通婚。新社会畲汉通婚很普遍。据1995年《增城县志》载:至“1993年畲族姑娘有31人与汉人通婚,嫁入畲寨的汉族女子有33人。”据现有户口统计,至2005年,嫁入畲寨的汉族姑娘有41人、上门女婿3人。据老人所知,畲族女子是100%嫁汉族男子;畲族男青年也是100%娶汉族女子。

  订婚 旧社会也是买卖婚姻,由媒人牵线,有“合年生”的过程,男女各自把年生月日时辰送到对方,三朝(三天)无事。再各拿一小撮米混合起来,数一数,如果是双数,就表示可以结合,单数表示不宜结合。之后,女方家长提出价钱。《宣统志》载:“聘以十六金为率,无则与妇父傭工,其值已足,才得携妇归。”老人回忆,一般讲多少担谷。新社会自由恋爱,自然没有这回事了。

  结婚 结婚前几天请专人“行(音“航”)床”,“行床”之前先吃“行床糍”(汤圆)。男家要担猪肉、酒、津丝、付竹等给女家,女家也给回适量的作为“回礼”。旧社会一般是坐花轿,家境较好的有人请“八音”,吹吹打打,三日三夜。有与博罗障背同族通婚的,一早抬轿到女家,黄昏才抬回来。轿要放到“窝拦”(圆形大竹框)上。新娘头顶盖着一块“批杷布”,打着雨伞,由年长妇女背着上轿。女家有亲人或同村担嫁妆送行,小舅子带锁匙,男家用红包赎回。接到足数的红包后,小舅子即打开轿门和嫁妆的箱笼,并交出锁匙。新郎在家门口迎接。一妇女背着新娘送回洞房,让新娘站在床边。然后,新郎到祖公堂拜祖宗、拜天地(新娘不参加),有供品,有专人做司仪。跪拜后,司仪高声朗读湖南潭州以来列祖列宗的名字,告知某某人,某月某日结婚了,请上祖公下祖公,上祖婆下祖婆,地头地尾神,左门神右门神,灶头家神,龙头龙尾神,都来飨用。拜完祖宗天地后,由一妇女拿着米筛、尺子、镜子、筷子(十双筷条)陪新郎再回到洞房。把筷条、尺子交给新郎,用筷条在新娘的头上敲三下,再用尺子掀掉新娘的盖头布放在地下。这时,新娘才能坐下。然后两人一起出来拜见父母、长辈、亲戚,共吃晚宴。解放后,新娘由新郎带着走路回男家,后来生活改善,新郎用单车,后来用摩托把新娘载回家。现在也向城里人学习,用小汽车接回家。婚礼简化,现在拜祖宗的,是新郎新娘同拜。

  生小孩 满月要摆酒,没钱的可以不摆。小孩未满月就要“安名”,请地理先生定时辰,根据金木水火土,看小孩缺什么,然后“安名”,并决定其要不要“拜契”,要不要“过房”(给同辈做儿子)。有契石头、契榕树,也有契人的。认了契以后,要定期去拜,有冬天拜的,也有年初二拜的。直到结婚前一天才去“脱契”。据说,有人“命硬”,契了石头,把石头都拜爆了。来光明老人当年去酥醪观认一位道士做“契爷”。每年年初二都去拜,结婚前一天带着猪肉、鸡、津丝、付竹去脱契,还买了一套衣服给契爷。契爷如果过世了,脱契时要“请”回家,祭拜,烧掉契纸。也有人担酒肉到契爷家拜,并在他家吃一顿饭。在新社会,行旧礼的人少了,但也有人仍遵行。

  做生日 小孩生日叫“牛跶脚”,煮鸡蛋吃,或劏鸡。成人60岁以后做生日,也很随便,出嫁女买鸡、买衣服给父母亲做生日便是。

  三、丧葬习俗

  与客家及广府人一样,进行二次葬。但从简,去世后在家里停放遗体,不停祖公堂,第二天即下葬。亲人当日带孝,带黑布或每人一条白手巾。抬棺的中途不能放下,要一直抬到山上土葬。当今汉族地区用火葬,但本村仍是土葬。旧社会有下葬几年后“做斋”的,请男巫来念经超度亡灵,经几天几夜,做了斋才“起身”(检金),进祖公堂。与客家和广府人一样,在八月初一检金。去世者家属,在一个月内,不能到别人家,“出月”后才能“过家”。

  四、服饰

  族谱中有“斑衣赤领常常着,长胜木鼓答家先”的诗句,可见“斑衣赤领”是他们古代的服饰。《宣统志》有“椎髻跣足”,“女子未嫁作髻一叠,中妇二叠,大妇三叠”的记载。